11月21日的武汉科技大学,没有朗朗书声,取而代之的是阵阵欢呼与水花四溅。一年一

11月21日的武汉科技大学,没有朗朗书声,取而代之的是阵阵欢呼与水花四溅。一年一度的沁湖鱼宴,如期而至。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校园活动,更像是一场万人狂欢的节日,一场属于武科大的独特“年味”。 万余名师生,还有从四面八方赶回来的校友,将沁湖围得水泄不通。他们卷起裤腿,拿起渔网,纷纷下水。这不是演习,这是真刀真枪的捕鱼大赛。水花、泥点、笑声、喊声,交织成一幅最生动的校园画卷。现场的大屏幕实时直播着这场“混战”,吸引了超过10万人在线上围观,弹幕里满是羡慕:“这才是别人家的大学!” 今年的鱼王,重达9.2公斤,需要两个壮汉才能勉强抱起。但“捕鱼王”的桂冠,最终被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的学生姚昌荣以一条8.7公斤的大鱼摘得。别看这个数字比鱼王小,这可是从上万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战绩。当然,江湖上还流传着传说,信息学院的徐润曾创下过20.5斤(约10.25公斤)的惊人纪录,那是至今难以逾越的高峰。 今年的鱼宴有个新气象,捕鱼队伍里第一次出现了校友和教师的身影。机械工程学院的章健宇老师,脱下工装,换上雨裤,跟学生们一起在泥水里“摸爬滚打”,玩得不亦乐乎。这一刻,讲台上的师长变成了并肩作战的队友,师生间的距离,在共同的劳作与欢笑中,被无限拉近。 这场狂欢并非凭空而来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15年。十年间,沁湖鱼宴从一个创意,逐渐沉淀为武科大最具标志性的校园文化符号。学校巧妙地将活动与校庆日结合,让捕鱼、分享鱼宴的过程,变成了一场生动的校史教育和情感凝聚。 捕鱼只是前奏,真正的盛宴在后面。上万斤的鲜鱼,被送进食堂,由大厨们烹制成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,免费提供给全校师生品尝。那鲜美的鱼汤,那焦香的鱼块,承载的不仅是味蕾的满足,更是一种“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”的骄傲与归属感。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许多大学给人的印象是高楼、实验室和行色匆匆的身影。但武汉科技大学用一场持续了十年的鱼宴告诉我们,大学的文化,也可以是如此接地气,如此有温度。它不在于口号多响亮,而在于能否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,感受到真实的快乐与联结。 那条9.2公斤的鱼王,最终会被制成标本,成为学校的“功勋鱼”。而这场鱼宴留下的,远不止是口腹之欲。它是一种记忆,一种传统,一种将师生、校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情感纽带。当学生们毕业多年后,他们或许会忘记某堂课的内容,但一定会记得,在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,他们曾在沁湖里,为了一条鱼,拼尽全力。这,或许就是教育最温暖的样子。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和借鉴

0 阅读:23
金建论冰川中探险的勇士

金建论冰川中探险的勇士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