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媒11月22日报道:“在中日两国关系紧张的背景下,中国代表星期五(11月21日)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期间阐述中国立场时,指日本长期制造、储存远超民用核能实际需求的钚材料,并说:‘对这样的日本,必须严加管束’。” 在中日关系持续紧张的当下,这可不是空穴来风,更不是随便敲敲警钟,这背后是日本多年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核野心,早该被摆到台面上说道说道了。 2025年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,日本手里攥着的分离钚足足有47吨,其中8.6吨存在本土,剩下三十多吨藏在海外,这可不是个小数目。 咱们算笔简单的账,制造一枚核弹头大概需要8到10公斤钚,47吨钚理论上能造出数千枚核弹头,这是什么概念?相当于把一个小型核武库悄摸摸藏在了民用核能的外衣下。 日本总对外嚷嚷自己囤钚是为了民用核能循环利用,可实际情况是,日本国内的核电站对钚的年消耗量连1吨都不到,这47吨钚够它用半个世纪都绰绰有余,真要是单纯为了发电,犯得着跟仓鼠囤粮似的攒这么多?明眼人都能看出来,这就是打着民用的幌子,给发展核武留足后手。 更有意思的是,日本还曾闹出640公斤钚“漏报”的乌龙,这可不是丢了几包方便面,而是能造几十枚核弹的核心原料,这种级别的“疏忽”,到底是管理混乱还是故意藏着掖着,恐怕只有日本自己心里清楚。 除了材料储备,日本早就把核武研发的技术链条铺得明明白白。 别以为造核弹非得在沙漠里炸出蘑菇云才叫研发,日本靠着全球顶尖的超级计算机,早就把核爆模拟玩得炉火纯青,从起爆到链式反应,再到威力评估,全在服务器里跑流程,既躲了国际社会的监测,又绕开了《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》的约束,这波操作可比直接炸试验场精明多了。 再说运载工具,日本的H-2火箭看着是送卫星上天的,可只要稍微改改参数,立马就能变成射程8000公里的洲际弹道导弹,把核弹头送出去根本不是难事;还有那大名鼎鼎的苍龙级潜艇,静音性能全球拔尖,要是装上核弹头,就是妥妥的海基核威慑,这些可不是什么科幻猜想,都是摆在台面上的技术实力。 说白了,日本现在就是核武研发的“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”,所有零件都凑齐了,就等找个由头把最后一颗螺丝拧上。 更值得警惕的是,日本在政策层面的口子越撕越大,战后套在日本头上的“无核三原则”——不拥有、不制造、不运进核武器,曾是约束它军事野心的紧箍咒,可现在的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却在暗戳戳地想把这紧箍咒剪个口子。 她对外宣称想修改“不运进”核武器的条款,美其名曰为了强化美国的核威慑,实则是想给美国核武器部署到日本铺路,甚至还在探讨效仿北约搞“核共享”,说白了就是想借美国的核武给自己壮胆,还能趁机摸透核武使用的门道。 这可不是空口白话,早在2022年,前首相安倍晋三就公开喊出“核共享”的论调,2025年自民党内部更是把修改核政策摆上了台面,连日本自卫队都在台海冲突的桌面推演里,要求美国用核武器搞“核恐吓”,这些动向都在说明,日本想突破核限制的心思,早就不是藏着掖着的小九九,而是明晃晃的算计。 回头看历史,日本也不是第一次在核问题上耍滑头,冷战时期,美国就在日本冲绳部署过1300多件核武器,直到1972年冲绳归还日本才撤走,可日美之间早就有密约,紧急情况下美国能把核武重新运进去,这事儿直到2015年才被美国官方承认。 现在日本又想重走老路,一边大幅增加2025年的防卫预算,一边花37亿美元从美国采购中远程导弹,还打算部署战斧巡航导弹,射程直接拉到1000公里以上,这些动作和囤积钚材料的行为一结合,根本不是什么“自卫”,而是在为成为军事大国铺路。 作为二战中唯一遭受过原子弹轰炸的国家,日本本该对核战争的灾难有切肤之痛,本该带头维护核不扩散体系,可它却反其道而行之,一边装出和平主义的样子,一边疯狂囤积核材料、突破政策限制,这种做法不仅是对历史的背叛,更是给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埋了颗定时炸弹。 国际原子能机构要是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任由日本这么折腾下去,不光是中日关系会持续紧张,整个东北亚都可能被拖入核军备竞赛的泥潭。 毕竟核武这东西,一旦有国家突破底线,周边国家不可能坐视不理,到时候遭殃的只会是普通民众。 日本总觉得自己的小算盘打得天衣无缝,可在国际社会的眼皮子底下,这种以民用为名行军事之实的把戏,早就该被拆穿,被管束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