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辛格早就说过,俄乌打久了,最先倒霉的不是美国,不是小国,是德国,德国这么多年,

迎丝的趣事 2025-11-23 13:22:02

基辛格早就说过,俄乌打久了,最先倒霉的不是美国,不是小国,是德国,德国这么多年,基本靠的是俄罗斯便宜的能源,特别是天然气,没有这玩意,德国的工业根本支撑不住,默克尔搞的北溪管道,直接是德国经济的命脉,没了它,德国就完了。 俄乌冲突一拉长,德国果然成了那个被架在火上烤的角色,这一切的根源都绕不开它对俄罗斯能源的深度依赖,尤其是那便宜到能让德国工业“躺着赚钱”的天然气。 在俄乌冲突没爆发前,德国55%的进口天然气都来自俄罗斯,2021年北溪1号一条管道就给德国送了592亿立方米天然气,相当于德国全年用气需求的一半还多,这些天然气不仅供2000万家庭取暖,更是化工、钢铁、汽车这些德国支柱产业的“血液”。 默克尔当年力推北溪管道不是没道理,这两条海底管道直接绕过了东欧国家的中转,把俄罗斯的低价气源源不断送进德国工厂,让德国工业在全球市场上靠着低能源成本占尽优势,说它是德国经济的命脉一点都不夸张,没有这股低价气,德国工业的竞争力早就打了对折。 可俄乌冲突一爆发,这条命脉就被生生掐断了,2022年9月,北溪1号和2号管道接连发生爆炸,瑞典监测到的爆炸强度相当于2.3级地震,三条管线同时损坏,专家评估后直言修复无望,基本宣告永久报废。 后来调查慢慢指向了乌克兰相关人员,7名嫌疑人被曝光,德国还发出了逮捕令,但不管幕后黑手是谁,最倒霉的都是德国——低价天然气的供应渠道彻底断了。 为了补上缺口,德国只能紧急从美国、卡塔尔进口液化天然气,可这些天然气的价格简直是抢钱,之前俄罗斯天然气每千立方英尺才3美元左右,2024年6月美国液化天然气到港价飙到了14.37美元,翻了近5倍。 更麻烦的是液化天然气还得额外承担运输成本,先在产地冻结成液态,装船横渡大西洋,到港后再解冻气化,这一套流程下来,终端价格又得往上加30%,2024年前5个月德国天然气进口支出暴涨160%,进口量却还下降了22.9%,相当于花了更多的钱,买的气却更少了。 德国工业本来就是靠低能源成本撑起来的,这下能源价格翻倍上涨,直接把企业逼到了绝境,化工行业首当其冲,化工业产值曾占德国GDP的近十分之一,对天然气的需求既用来当燃料,又用来当生产原料,能源成本一涨,整个行业的竞争力直接下降了34%。 行业龙头巴斯夫最有代表性,它在路德维希港的总部基地是全球最大的化工综合体之一,却因为能源成本过高出现严重亏损,不得不砍掉10亿欧元的成本,关闭了11家德国本土工厂,反而把100亿欧元的投资砸到了中国湛江,建了一个世界级的生产基地,就因为中国有稳定且成本更低的能源供应。 汽车行业也好不到哪里去,2024年前三季度大众营业利润同比下降58%,保时捷更是暴跌99%,从去年同期的40亿欧元骤降到4000万欧元,全年汽车行业产出直接下降7.2%,连带着机械设备制造业也下滑8.1%,2024年德国工业总产出跌至2020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,全年下降4.5%,曾经引以为傲的“德国制造”彻底没了往日的风光。 更让人觉得讽刺的是,德国还在能源转型上犯了“自废武功”的错误,之前为了推进所谓的绿色转型,德国一口气炸掉了17座核电站,包括投资43亿欧元建成的莫尔堡煤电厂也被爆破拆除,60%的煤电站要么关停要么封存。 本来想着靠风能、太阳能替代传统能源,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确实达到了62%的新高,但这些能源天生不稳定,2024年12月12日那天,德国可再生能源只满足了18%的电力需求,剩下的只能靠进口和燃煤发电兜底。 这就导致德国从曾经的电力净出口国,变成了需要从法国进口核电、从挪威进口水电的净进口国,能源安全彻底没了保障。 这种情况下,德国工业企业更是雪上加霜,一方面要面对天然气价格暴涨,另一方面电力供应不稳定还得承担更高的电价,不少中小企业扛不住直接倒闭,大型企业只能选择外迁,形成了恶性循环。 德国现在的困境说白了就是自己把路走窄了,默克尔时期搭建的能源安全框架被轻易抛弃,为了追随西方阵营对俄制裁,亲手断送了低价能源的来源,又在能源转型上操之过急,关停了稳定的核电和煤电,结果陷入了“高价进口能源+可再生能源不稳定”的双重困境。 工业是德国经济的根基,而工业的命门在能源,没了俄罗斯的便宜天然气,再加上自身能源政策的失误,德国工业的竞争力持续下滑,经济自然陷入衰退。 俄乌冲突越久,德国的能源成本压力就越大,工业外迁的趋势就越难逆转,经济复苏的希望就越渺茫,基辛格当初的判断,如今正在一步步变成德国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。

0 阅读:0
迎丝的趣事

迎丝的趣事

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