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7年,妻子刚去世,快80岁的茅以升就和6个孩子商议,想要续娶。当他说出女人的名字时,孩子们大变脸色。6个孩子全都扬长而去,终生未与他再相见。 钱塘江大桥上,风吹过桥栏,隐约传来老一辈的叹息。一个铸桥大师,毕生为国修路,却在家事上栽了大跟头。妻子下葬没几天,他急着找子女商量再婚,点出那名字,屋里顿时冰冷。子女一走,从此天涯陌路。这桥修得铁骨铮铮,亲情却碎成渣。到底什么缘故,让铁汉落泪? 茅以升1896年生在江苏镇江,早年念唐山路矿学校,1916年去美国深造,1921年博士学位到手,回国就教书修路。钱塘江大桥那可是他的心头肉,1935年动工,1937年通车,桥身稳如泰山,抗住了日机轰炸。桥炸了,他亲手埋药,留字“抗战必胜,此桥必复”。这不光是工程活儿,更是家国担当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继续搞桥梁,建了不少过江过河的命脉,为国家基建添砖加瓦。 可家事儿就没这么顺当了。1913年,17岁的茅以升在南京娶了戴传蕙,她大他一岁,扬州书香门第出身。俩人婚后生下长子茅于越,紧接着子女一个接一个,凑齐六个。茅以升工作忙,家里全靠戴传蕙顶着。从南京到唐山,再到天津杭州,她打包箱子迁家,操持衣食住行,从不叫苦。信里总报喜,家里米少婆婆病,她一字不提,就怕丈夫分心。 钱塘江桥修时,日子最苦。全家挤杭州宿舍,江沙乱流,工地险象环生。日机三天两头来,戴传蕙提心吊胆,熬出神经衰弱。桥通车仨月就炸,她带孩子撤长沙。1946年重修桥,茅以升调上海,戴传蕙留南京养病。那时候,他认识了苏州姑娘权桂云,1947年生下女儿茅玉麟。这事儿瞒不住,1950年单位搞忠诚老实教育,茅以升交代了。戴传蕙知道后,头发掉得快,脸色一天天差,但她咽下这口气,继续管家。 子女们长大,眼瞅母亲受罪,心里堵得慌。戴传蕙就这样撑到1967年春,73岁因病走了。丧事办完,茅以升71岁,召集六个孩子商量。他直说年纪大,需要人照顾,想续娶。孩子们起初没吭声,以为是正经媒妁。可他报出权桂云名字,屋里炸锅了。这名字像把刀,戳中旧伤。长子茅于越带头反对,其他子女跟上,全都收拾东西走人。从那天起,亲情断了线,再没见面。
